从法官身上感受司法正能量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04日 | ||
从法官身上感受司法正能量 —— 一名人民陪审员眼中的法官 都说法律是冰冷的,我却要说法律是有温度的;都说法院是让人胆战心惊的,我却要说法院是让人心生敬畏的;都说法官是冷酷无情的,我却要说法官是情愫溢溢的…… 刚被任命为人民陪审员时,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门外汉”,半年下来,我对法律、法院、法官都有了最真实的了解,在法院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法律为社会带来的温暖,法院为大家带来的安全感,法官为当事人带来的希望。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建筑物,法院大楼能给人那种神圣庄严的肃穆感;为什么同样是公务人员,法官们能给人沉着老练的稳重感。我明白了每天忙忙碌碌的法官们为什么任劳任怨,像有使不完的劲,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中对法律、法院、法官职业的尊崇与热爱,这也许便是“法”的魅力吧。 生活中,人们或出于赌气,或迫于无奈,把难题抛给了法院,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证明了人们对法律和法院的信赖与期待。人们常说“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和法院有啥关系啊”,这又一次道出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县法院从细微处入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对诉讼服务中心整合升级的同时成立“诉讼援助中心”,使得各部门职能配置更趋科学。实行庭长值班导诉制度以来,各业务庭庭长轮流在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值班,为来访群众提供功能区指引、联系法官、释疑答惑等服务;实行院长接访制度以来,张礁院长和三名副院长每周三轮流在信访大厅值班,为群众解决问题;“诉讼援助中心”安排专人为群众办理司法救助服务,为困难群众减免诉讼费……一系列便民制度的实施,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和“便利”。 一直以来,法院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来无端猜忌,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压力,有不少人带着有色眼镜看法院、看法官、看案件,怀疑司法公正的可靠性。为了提高法院工作的透明度,增强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公平正义,县法院拓宽工作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司法公开力度,让司法在阳光下进行。比如开通了外网门户网站和官方微博,方便群众查询全部司法政务信息和所有案件信息,同时,把符合条件的判决书、裁定书全部上网,把工作“晒一晒”、“晾一晾”,让群众“看一看”、“评一评”;还有随时欢迎社会各界走进法院,参观法庭,提提意见和建议,打破法院和法官的“神秘感”,把工作和案件办理公开化,以公开促公正。 17个庭室,一线法官60名,年均办理案件6000余件,而且案件每年还在增长。这些数字意味着每名法官年均办案在100件左右,案件数多的庭室,人均办案数在200件左右,工作日开庭、接待当事人,晚上加班加点写裁判文书已成为法官工作常态,有时要到半夜,有时要占用整个周末。“没办法,现在新型复杂疑难敏感案件越来越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不加班加点研究案件,根本没办法顺利完成任务,到时候影响了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就得不偿失了,案件当事人有可能一辈子只来法院一次,得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满意。”民一庭崔庭长有时跟我这样唠嗑。“案多人少”一直是困扰法院工作开展的一项难题,为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县法院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法官素质,提升办案质效。“争创学习型法官、专家型法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庭审观摩、组织开展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主题演讲等等,都让法官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实现了“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业绩观的共鸣;另外,法官们注重“法言法语”与“方言”的互译,在与群众交流中尽量用群众听得懂、听得明的语言,让群众感受到法官们的真诚与热情;“润物细无声”式的工作方法一改往日直接刺激矛盾焦点带来的弊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让群众接受、信服法院的处理结果,理解、支持法官的工作。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抵住各种诱惑,踏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为对法官的一项考验,也是让外界各种带有偏见性言论不攻自破的一把利刃。为了引导法官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业绩观,县法院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算账”活动的开展,让法官们在思想上对各种诱惑形成了自然的抵触情绪,大家都夸这“政治账、经济账、亲情账、名誉账、自由账”算得好,如此一来,法官的业内外行为都得到了很好约束,击碎外界所谓“潜规则”传闻问题也迎刃而解;随处可见的廉政格言警示牌、电脑廉政桌面,加上每周一次的廉政知识学习让法官们沉浸在清正廉洁、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中;“一人出错、多人担责”的追责制度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没有给法官任何犯错的机会。这些措施实施后,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公正、受尊重的司法服务,不少群众拍手叫好。 再读法律,看似生硬的文字里透着对世间万事的解读与剖析;再看法院,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着对群众的关怀与真情;再聊法官,正气凛然的脸上写着日积月累的成熟与稳重。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形形色色的当事人,纷繁复杂的工作是法官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他们用一身正气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展现新时代法官的风采。 (王帅) (注: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六期《山东审判》) |
||
|
||
【关闭】 | ||
|
||
版权所有:滨州市邹平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鹤伴一路838号 电话0543-4262626 邮编:256200